1932年清华大学入学考试,国学大师陈寅恪出了一个对对子的小题目,上联是“孙行者”,结果周祖谟对以“胡适之”。
陈寅恪说:“对得这么好,考任何系都该录取。”别看轻三个字,既要讲平仄,又要词性相对。没有学养和聪敏的头脑,休想对得出。
解释一下,为什么用“胡适之”来对“孙行者”。
猢狲,“孙”对“胡”;“适”在古文中是“到,行”的意思,所以“行”对“适”;“之”和“者”是文言文里的常用虚词,所以“之”对“者”。所以说”孙行者”对”胡适之”是绝对。
1932年清华大学入学考试,国学大师陈寅恪出了一个对对子的小题目,上联是“孙行者”,结果周祖谟对以“胡适之”。
陈寅恪说:“对得这么好,考任何系都该录取。”别看轻三个字,既要讲平仄,又要词性相对。没有学养和聪敏的头脑,休想对得出。
解释一下,为什么用“胡适之”来对“孙行者”。
猢狲,“孙”对“胡”;“适”在古文中是“到,行”的意思,所以“行”对“适”;“之”和“者”是文言文里的常用虚词,所以“之”对“者”。所以说”孙行者”对”胡适之”是绝对。